第68屆 研經會 第8講

第八講  天國子民的關係

──蒙愛與包容──

 

關係是很重要的。我們的信仰,不單是一套教義,更是一個關係,就是我們與神的關係。對這關係,我以蒙愛﹑包容來形容。相信很多弟兄姊妹都曾經歷過,當我們體會到神對我們的愛時,就得着一種力量,幫助我們可以寬容﹑包容別人。蒙愛與包容間有着一奇妙關係,在過程中令我們可以作自以為做不到的事情,完全都是神的愛促使我們可以這樣做。

 

我認識一些夫婦,未信主前關係惡劣,已準備離婚。後來,其中一方信了主,整個生命改變,慢慢連其配偶也察覺到,然後更對信仰產生興趣,最後也信了主,而整個婚姻關係亦因此而改變過來,後來不單止沒有離婚,且成為一對很恩愛的夫婦。原來,當我們與神的關係和好時,亦帶來與人之間關係的革新﹑更新。隨着我們信主年日愈久,經歷主的慈愛愈多,內心的容量就愈大,可以和不同的人相處,學習去愛他們。

 

曾看過一篇文章,談到一位蔡牧師,他是一位台灣人,後到北美牧會,他本身是一位精神科醫生;他憶述行醫時有一次駕車載着幾位醫生朋友往台北,中途不幸發生嚴重交通意外,其中一位朋友更當場死亡。當時他極其難過﹑內咎,甚至不能原諒自己。後來他和太太一同前往探望死者的父母,以表達其歉咎之心。出乎意料地,這對年邁的基督徒夫婦,懷着很大的寬容,反過來安慰他,着其不要太難過,因一切皆在神掌管中,神愛他們,這是他們所深深知道的,並且表示很願意接受其道歉,着他不要太介懷。然後並提及一請求,就是他們失去了一女兒,可否讓他太太作他們的契女?沒想到他們會有此反應,蔡醫生倆夫婦亦樂意應承,遂成為他們的乾女兒﹑女婿。這結果遠遠超乎他意料之內,也大大震撼他,讓他發覺到信仰能力之大,能將怨憤除去,變成為愛。後來這位蔡醫生被神感動,去進修神學,並成為一位牧者,專心於牧養工作。他生命的改變,在於曾經歷過別人的恩典,就是神透過別人在他身上的恩典。

 

天國子民的關係,不單是橫的關係,更是直的關係。當我們去體會神所賜予我們的慈愛,神就會賜我們力量去愛身邊的人,建立美好的關係。讓我們來思想如何在蒙慈愛當中,與人建立關係。

 

「你們不要論斷人,免得你們被論斷。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,也必怎樣被論斷;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,也必用甚麼量器量他們。」(太七1-2)經文提到不要論斷人。首先要明白《聖經》不是說我們不可作判斷,事實上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常常缺乏合適﹑公正的判斷。主耶穌提醒我們,不要憑外貌,而是要按照公平來斷定事非。

 

綜觀整個登山寶訓,主耶穌提出很多方面的教訓,要求我們作出屬靈的判斷。例如要分辨法利賽人的義,與天國子民的義;以及後來談到兩種果樹,要憑一個人的果子,來判斷他的生命質素,亦是牽涉到判斷的過程。所以,《聖經》從來沒有說不可判斷,但強調不可論斷,因論斷含有惡意批評的意味,內心帶着一種惡的意念,就是要將對方壓低,藉論斷﹑批評以致其受到傷害。當人不斷尋找,甚至吹毛求疪,以求找到對方的過失,這是論斷。當人帶着很高標準去挑剔別人,這是論斷。當人帶着一個很隨意的心情去猜測別人的動機,這是論斷。當人以一個很權威的地位來判定別人的過犯,這也是論斷。然而,以上種種情況不時會發生在我們身上。《雅各書》提到有一些貧窮人進到會堂時,因衣衫襤褸,就被當時的人輕視﹑羞辱;《聖經》指當時的人是惡意判斷這些弟兄姊妹,憑外貌作出判斷,而不是按公平的原則,帶着一種審判,定意要找出對方的弱點﹑錯失,在惡意批評下,令對方受到傷害。這些情況我們需要常常留心,免得我們因此而得罪神﹑得罪人。

 

「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,也必怎樣被論斷。」(太七2)惡意去論斷別人的,亦要面對同樣的審判,這是《聖經》清楚指出的對等處理方法。當你用高標準去挑剔別人,神同樣會以這高標準來審判你。神是公平的,不憐憫人的,要受到不憐憫的審判。「因為那不憐憫人的,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;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。」(雅二13)神判斷我們前,已計算我們如何去判斷別人。「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,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。」(羅二1)當我們去論斷別人時,就將自己放在一個被論斷的處境中。論斷別人時就定了自己的罪,故我們不要論斷人。

 

「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」(太七3)《聖經》進一步以一個具體比喻來解釋毋論斷人的真理,主耶穌用了一個誇大的比喻,一個對比,同時亦是一個天大的矛盾。當我們眼中有梁木時,如何能幫助弟兄去掉其眼中的刺呢?「你這假冒為善的人,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」(5)主耶穌責備他們為假冒為善。當指責別人不是時,覺得自己勝人一籌,因而自抬身價,自以為義,其實只是一種錯覺。作為一個講道者,分享見證者或主日學教師,我們都要警覺,因我們很容易拿着《聖經》去指責別人,認為他們都是活該受責罵的。這些試探,很容易令自己陷在一種危險 情況中。《聖經》提醒我們:行為與教訓須要配合,因為神要按每個人所教導的去審判人,故我們要在神面前更加醒覺。弟兄姊妹,當你們有機會作教導,這是榮耀的職事,求神賜你恩典去行出你所教訓的,你就能救自己,並救聽你教訓的人。若我們常常只覺別人有問題,就要反問自己的因由,是否單看到別人的毛病,而看不到自己的梁木!

 

「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」(5下)無疑我們要先自我省察,但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去規勸弟兄姊妹,幫助他們除去他們眼中的刺,助他們遠離罪惡。我有退修的習慣,藉此自我反省,讓聖靈光照,使我知道自己有那些地方得罪神,然後寫下一些扎記,將自己曾犯的一些過失記下,提醒自己曾有此情況出現。我們須要有不斷的﹑誠實的生命內省,誠如詩人向主發出的呼籲:「神阿,求你鑒察我,知道我的心思,試驗我,知道我的意念,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,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。」(詩一三九23-24)無論我們知道與否,神都已經知道﹑鑒察我們的狀況,縱使我們往往會將惡行隱藏起來。當我們願意拓開生命,求神去鑒察時,神就樂意光照我們,使我們清楚知道自己的問題,而將更新的生命再賜給我們。故不要害怕將自己的弱點向神揭露,同時亦可向信任的人揭露,彼此認罪,互相代求,使我們可以得醫治。在此情況下,神就更能使用我們,使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。當我們的刺﹑梁木被拔走後,我們就更有能力成為別人的幫助與祝福。

 

在省察過程中,我們會發覺自己滿身的污穢,但我們可祈禱求神憐憫。我很喜歡一句英文 “Lordhave mercy on me「神阿!求你憐憫我!我是不配你去潔淨,但求你的赦免臨到這不配的人。」誠然,我們每個人都有軟弱與不足的地方,求神憐憫我們;當我們感受到神的憐憫﹑接納與包容時,我們就有能力去包容其他人。因為我們都是軟弱的人,當我們曉得這樣看事情時,就不致陷入論斷的試探﹑陷阱裏。

 

「不要把聖物給狗,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,恐怕牠踐踏了珍珠,轉過來咬你們。」(太七6)耶穌提到一些人好像豬﹑狗一樣。主不會迴避去指出一 些事實,例如稱呼狡猾的希律為狐狸,稱法利賽人為粉飾了的墳墓,徒有美麗的外表,內裏卻盛滿了死人骨頭。詞鋒雖然銳利,但所說的都是事實,絕不迴避。我們同樣不要為了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,而迴避事實,我們要有智慧去處理。但很多時,我們過份懂得保全關係,以致失去真理。主耶穌以豬﹑狗來比喻一些人,他們常有機會聽聞真道,領受真道,但卻拒絕聽,亦不願接受,正如將珍珠丟在豬面前,牠不特不會珍惜,而且以為只是一些食物,但當咬不下時,就反過來咬你。「不要責備褻慢人,恐怕他恨你。要責備智慧人,他必愛你。」(箴九8)智慧人會接受責備,反之,褻慢人只會因而恨你。因此對某些長久抗拒真道的人,主告訴我們要接受事實,對橫梗的人要放棄。珍珠代表一些珍貴的東西,亦可指福音的真理。不須堅持﹑勉強給予他們。

 

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着;尋找的,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」(太七7-8)主告訴我們要放膽向慈愛的天父求,祈求等於問,只要問,神就會給我們。去尋找,代表有行動,就必然尋得見;縱然不知選擇那一條才是真路,但請放心,只要我們尋找,就必尋見。叩門,好像是由於門已關上,有被拒絕的意思,然而,當父知道我們尋求祂時,祂一定會開門。《聖經》重申:無論是誰,凡祈求的,就得着;尋找的, 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這個真理﹑應許很簡單,但真實。我們是否領受得到呢?很多時,人變得很複雜,以致不能相信一個這樣簡單的真理:當你尋求就必得着!

 

記得自己在廿九歲生日的時候,曾向主祈求,求祂在卅歲時送一份禮物給我,讓我更深經歷聖靈的充滿及工作。整整一年,我都有為此祈禱,期望在那天被聖靈充滿﹑會說方言,這是當時我對聖靈充滿的錯誤理解,故此當生日那天,一切如常時我就很失望,跪下祈禱;過程中,神讓我不斷回想過去卅年來所發生,所體驗的事情,深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,在神的憐憫下,有機會讀書,受訓練,按步就班的,慢慢成長;想到這裏,心裏感到很難過,不明為何神會有如此多且大的恩惠臨到自己身上。一個卑微的人為何願意被神使用,而神又願意使用?深覺一切都是神的憐憫。後來,我更明白到自己原來誤會了神,其實神已將聖靈賜給我﹑充滿我,讓我深深的看到自己的本相,並更深的懂得倚靠祂。

 

弟兄姊妹,有時我們所祈求的,神已經賜給我們,只是我們慒然不知!放心祈求吧!神是無微不至的,只要所求的不是對我們有傷害的,祂定會成全!這是很多基督徒的經歷。「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,反給他石頭呢?求魚,反給他蛇呢?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?」(9-11)神不會將災禍﹑咒詛賜給我們,當我們求恩典,祂必會將祝福﹑好的東西賜給我們。詩人指出有豐盛的慈愛,要賜給凡尋求祂的人。「所以,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,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(12)一個經歷神慈愛的人,是可以主動採取行動,去善待別人。同時,因着神的慈愛,致其內心有一廣闊胸襟﹑容量,可以不隨便去指責別人,以致不會落入論斷的陷阱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這熟識的教導卻是消極的 ﹑是被動的,主耶穌則提出:我們願意別人怎樣待我們,我們先要怎樣待人。這是很主動的生命取向。當我們不想別人埋怨自己,最好就不要埋怨別人。反過來說,當你想得到人讚賞以先,你就要先去讚賞別人了。

 

作為一個基督徒,我們已經經歷神的慈愛,已承受了神的恩典,然後付出去。當我們願意遵從時,主一定會賜福予我們。「好施捨的,必得豐裕。滋潤人的,必得滋潤。」(箴十一25)誰願施捨,他就得豐裕;誰願主動去滋潤別人,就必會得到別人及神的滋潤,這是《聖經》清楚給我們的真理。各位弟兄姊妹,當我們安然領受神的慈愛﹑憐憫之餘,我們可以更多去憐憫他人,縱然我們明白到很多時自己本來都是犧牲者﹑被害者。例如自幼在一個充滿論斷﹑指責的家庭長大的人,長大後可能在不自覺下時常論斷別人。求神的恩典﹑慈愛,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不但學習不去論斷,且開始學習憐憫﹑寬恕。

 

有一次,有一位姊妹分享她的經歷,指出其母自幼就漠視她,要不就是常常責罵她,命其鬱鬱寡歡,自覺缺乏母愛;直到她長大並信了主,生命開始有所改變,開始掛念母親,特別是她還未信主,很想向她傳福音,但礙於二人關係一直欠佳,且因着過去的經歷,有時內心仍對其母不滿,故常裹足不前。一次,有弟兄姊妹為她祈禱,她立時有很深刻的領受,就是神很愛她,且猛然醒覺到其母不愛她不緊要,只要神愛她就已足夠。同時,她看到一小小異象,就是看見主耶穌在其母身邊,令她明白到主耶穌也很愛母親。當她領受完這應許後,立即有一種大釋放,帶着感恩的眼淚,連聲讚美主。此事以後,她重新得力去與母親相處﹑傾談,甚至傳福音,其母最終亦信了主。過程中讓她深深感受到:是主的慈愛改變了她,以致她能重新得着媽媽,並將之帶到神的面前。

 

弟兄姊妹,「你們尋求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!」這是真實的,讓我們也能經驗這真實。


講員: 蕭壽華牧師




版權聲明
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,全文未經講者過目,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。